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在會上表示,工業母機是工業現代化的基石。工業母機產業自主開發能力和產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滿足了國內重點行業對制造裝備的基本需求。目前,行業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整體處于世界第二梯隊,為國防安全和制造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工業母機”也稱為機床,是指用來制造機器的機器,可分為金屬切削機床和金屬成形機床,其中占比最大的是金屬切削機床。我國機床整體產量在2011年達到歷史頂峰,2015-2019年為行業低潮期,2020年起呈現新一輪景氣周期,目前仍處在上行階段。
眾所周知,機床的品種、質量和加工效率對于其他制造裝備產品的生產技術水平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因此,機床工業的現代化水平和規模是一個國家工業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有機構預測,隨著制造業企穩,2024年國內工業母機市場規模將超過5700億元。
一直以來,我國制造裝備領域“卡脖子”問題較為突出,大量依賴國外操作系統和基礎軟件,我國90%的芯片、80%的高檔數控機床和80%以上的核心工業軟件依賴進口。欣喜的是,在近年來國家政策利好以及機床制造企業不斷追求創新的背景下,我國機床行業取得豐碩成果。
現如今,我國機床產業自主開發能力和產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突破了全數字化高速高精運動控制、多軸聯動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研制了臥式雙五軸鏡像銑機床、8萬噸模鍛壓力機等為典型代表的一批高端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平均無故障時間間隔(MTBF)實現了從600小時到2000小時的跨越,精度指標提升20%。
不僅如此,國產高檔數控系統、五軸擺角銑頭等功能部件、數字化刀具市場占有率明顯提升。汽車沖壓生產線國內和全球新增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80%和40%,研制成功船用重型曲軸所需的車銑加工中心,掌握了自主制造船舶大型零部件的能力,發電設備制造領域實現了由進口為主到走向出口的轉變......
縱觀行業,作為工業母機的機床,中高端整機和零部件亟待實現自主可控,加快智造升級有助于推動國產品牌進口替代。在市場化競爭中,民營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具備細分市場優勢的民營企業脫穎而出。在機床國產替代和數控化趨勢的背景下,機床制造商加快數智化轉型升級,不斷完善智能機床產品品類及擴大規模,未來我國機床市場有著廣闊發展空間。
(來源:智能制造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