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以加工齒輪元件起步的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向制造齒輪減速器的方向發展合乎產品及企業升級的內在邏輯,但卻并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因為無論從哪方面看,這二者之間都是一個很大的跨越。因此,在齒輪加工企業生產減速器前期,可能都會有一個效仿成熟產品和市場的過程,我們也可稱之為跟隨發展。夏廈公司采用接單生產的方法在減速器市場上取得了穩步發展,一些企業開拓自主市場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究其原因是,我們稱之為的“跟隨”并不是全方位的模仿,雖然產品是同類的,但生產產品的組織管理,方式方法均發生了更替,按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謝德蓀教授《重新定義創新》的觀點,這種更替也就是一種經濟體制的創新。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企業依靠刻苦努力的學習精神,采用自主的適宜技術,通過“性價比”這一市場法則取得的成功。
跟隨戰略,被稱為后來者的制勝之道。制勝就意味著需要超越,所以,超越才是跟隨的最終目標。以較低的價格進行市場競爭在跟隨階段也許是致勝之道,但卻不是長久之道,因為市場經濟還有一個法則就是:產品的長久不改變,市場競爭的最終結果是利潤歸零。因此,只有創新,一種產品本質意義上的創新才是長久之道。盡快地轉換跑道,站到創新的起跑線上,是跟隨者的必然選擇。站上創新的起跑線,我們準備好了嗎?回顧一下一些減速器產品的發展簡史也許對我們大有裨益。
行星,“RV”,諧波是當今減速器的翹楚。行星傳動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中國,工業化的應用始于上世紀初的德國。1926 年德國人芬倫茲·勃朗提出了擺線針輪行星傳動后,經日本住友、帝人、納博特斯克等公司引進技術,歷經半個多世紀的努力,造就了今天的“RV”王國。諧波減速原理在上世紀中葉由前蘇聯工程師提出,美國人率先制造出原型機并獲得專利,時至今日,諧波減速器成為獨樹一幟的產品。
以史為鑒,我們得出一些啟示。減速器的科學原理確立后到工業化應用有一個較長的過程,要打造成一個市場品牌則需要更長時間。這是由減速器這類精密硬科技機械產品的特性及功能所決定。更高的傳動精度、更強的承載能力,更長的使用壽命是當今減速器的追求目標,借用奧運的一句口號那就是:“更高、更快、更強”。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必須在傳動原理,制造裝備,加工工藝,材料科學,檢測技術等領域不斷突破才能達到。“RV”的成功,有賴于上世紀中期精密數控擺線磨床的問世及 80 年代 RV 輪設計制造的突破。
當今,如果我們借助網絡技術搜索一下減速器類的發明專利不少,其中也不乏很好的設計,但實施的少,進入市場就鳳毛麟角了。如“章動傳動”,被認為是很有前景的傳動方式,新西蘭數學家羅伯特·戴維森很早就提出了數學解析,從上世紀中期至今,不乏論文及專利,但市場鮮見這類產品,說明無論在工程化制造還是市場應用的過程中都還存在許多問題,而這些問題不是短時間內容易解決的。
歸納一下以上所述,也許就剩二個字:長、難。減速器領域的產品創新時間長難度高。如何從容地面對這二個字,考驗我們的創新智慧。
回首來路,我們跟隨階段的經驗可否延續?如果我們把創新設計的基點真正放在市場并放眼未來,設計出與現有市場產品非同質化的產品,其可能就存在生存空間。萬物皆有不同,萬物皆有其生存空間,減速器產品應該也如此。第二,我們在設計中如能運用好技術經濟與價值分析這一工具,使新產品的價格具備競爭力,那我們的新產品也就可能延續跟隨階段的“性價比”市場優勢。我們還沒那么強大,需要放低起點。這是一場長跑,能否扛住前期的極點是能否跑到終點的關鍵。如果我們的新產品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我們項目時間 3 年)進入市場取得收益實現滾動發展,創新的進程就可能中斷。這是市場的邏輯,也是作為市場競爭主體——企業的邏輯,作為一個企業人在這一點上容不得半點含糊。創新從市場出發,必須回歸市場檢驗,時間和市場是最終檢驗創新的試金石。為此,選擇好起點可能是成敗的關鍵。
夏廈公司的領導者高瞻遠矚將創新推向起跑線,我們也為此選擇好了起跑點。相信業內也有許多在同一戰壕里努力探索的同仁,在此與大家共勉:創新山高路遠,祝愿久久為功,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