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行業經過前幾年高速增長后,從2010年開始速度放緩,2012年我國風電雖然保持了穩中求進,但是風電發展瓶頸仍然凸顯,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
1、棄風限電嚴重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12年風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全國平均為1890小時,較2011年下降了30小時,個別省(區)風電利用小時數下降到1400小時左右,浪費了清潔能源和投資。風電設備利用小時數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部分地區棄風限電嚴重,2012年全國棄風電量約200億千瓦小時,而2011年只有100億千瓦小時。棄風電量占2012年風力發電量的1/5。
2. 消納困難
風電消納是世界性的難題,我國更為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國風能資源豐富的三北地區,遠離負荷中心,電源結構單一,缺乏調峰能力。另外,跨區輸電能力不足,也是一個原因。正如國家能源局通知中指出的那樣,大量棄風限電現象暴露出了我國能源管理上存在的問題。
3、并網受阻
2012年,我國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7536萬千瓦,但是并網容量是6083萬千瓦。有20%的風電機組當年不能并入電網。除了安裝的風電機組需要調試的原因外,也反應了風電場建設和電網建設還沒有完全協調發展。
4、產能過剩
一個國家在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產能過剩是可以理解的,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到質變的。但是,如果是盲目擴張,將會造成資源浪費,資金周轉困難,也助長了不公平競爭,影響質量。現在已經到了用理性來解決問題的時候。
5、海上風電發展緩慢
最近國家能源局專門召開了一次海上風電發展座談會,由劉琪副局長親自主持。認為海上風電是未來風電發展的重要領域,但是由于受目前價格政策不明確、海域使用協調難度大、技術研發和施工體系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約,我國海上風電發展緩慢。2012年底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僅約39萬千瓦,離2015年500萬千瓦目標的要求差得很遠。
6. 科技創新能力薄弱
中國風電技術發展走的是一條從買許可證、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聯合研發到自主創新的路徑。這幾年我國風電技術通過與國際合作和自身努力,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我們在總體設計和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方面仍存在差距,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亟待加強。
對風能而言,當前首要任務是務真求實地解決好風電發展的瓶頸問題。去年以來,國家能源局和相關部門已就瓶頸問題提出了許多相應的措施,風電業內人士也紛紛獻計獻策,形成了下面一些共識。
解決棄風限電,要完善政策措施,創新體制機制,提高短期風力發電預測精度,優化電網運行調度管理,提高風電在電力消費中的比重。專家希望經過努力將棄風限電比例控制在5%以下。
解決消納困難,要充分利用現有電力外送通道,打破行政區域限制,科學調配全國風電外送的路徑。要充分利用分布式電源和多能互補發電系統以及風電供熱系統等技術方案,來提高當地消納的能力。
解決并網受阻,要加強風電配套電網建設,與風電建設協調發展,做好風電并網服務工作,確保風電優先上網。盡快實施可再生能源配額制,要進一步開展與電網友好型風電機組技術和風電場無功功率控制技術的研究,確保電力系統安全運行。
解決產能過剩,要根據我國風能發展規劃和資源條件,合理配置各地區風電產業的布局,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整合,要對市場進行規范,提倡行業自律。另外,希望能通過政策引導擴大內需,保持風電市場能健康、持續發展。
解決海上風電發展緩慢,要建立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制定海上風電的標桿電價政策,完善海上風電產業鏈,規范海上風電項目規劃、建設運行和評估體系,加強國家合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工程經驗,提高技術水平。
解決科技創新能力薄弱,有許多事要做,去年在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將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作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來,說明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同時,又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明確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今年在十二屆全國人大會議上,又將“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瞄準關系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必爭領域,加強基礎研究、前沿先導技術研究。”寫入了國務院的報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