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一家靠汽車維修、汽車零部件制造為主業的小廠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重型汽車生產基地,中國重汽實現了完美的蛻變。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一批一批的重汽人。他們中有“要做,就要盡心做到最好”的刁統武,有“在不停的學習中”的李道磊,還有“對待設備就像對待自己的老伙計”的馬迎新。正是這些精益求精的“匠人”不斷推動著中國重汽的發展、變化。
刁統武:要做,就要盡心做到最好
“做每件事情就要盡心做到最好,要不就不做。”中國重汽首席技術專家刁統武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這也是他重汽生涯的座右銘。
十多年來,刁統武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如今的刁統武在中國重汽也算一個“名人”,在同事眼中,刁統武就是一個很普通的人,踏踏實實做事,自己的事讓別人挑不出毛病,不管是他的工作范圍還是范圍以外的設備和質量的問題,他都會主動積極的幫著去解決問題。
有一次,重汽車身部T7H窄體焊接線投產后,產能低一直是個問題。經過多次優化改進,產能有了提升,由原20分鐘/輛提升至8分鐘/輛,各工位進展順利,唯獨三工位頂蓋、后圍裝配工位在10分鐘/輛,始終達不到節拍要求,而且出現產品件撕裂現象。該問題持續了一個多月都沒有解決,眼看就到了驗收期,大家都非常著急。
刁統武就是不信這個題解不了。他主動請纓,立即對所有的數模、測量數據和控制系統進行對照模擬,發現都沒有問題,但就是頂蓋裝配不到位、與側圍干涉撕裂需人工重新裝配導致時間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刁統武那段時間每天都趴在三工位工裝上。硬件方面實在是沒有可改進的了,他就對控制方面進行了多次調整,并查閱了所有與氣動元件有關的資料,通過多次調整試驗,最終將所有的動作和速度調整一致,裝配穩定,最后實測時間7分45秒,完全達到了節拍要求。
他就是這樣一個倔脾氣,越是遇到難題,越是迎難而上,面對難題永不低頭。

李道磊:在不停的學習中
2008年7月,李道磊畢業于山東技師學院,當年9月他以優異的畢業成績和“勞務派遣”的身份,來到重汽部件制造部底零加工部。僅過三年,他就因出色的工作表現被公司轉正為合同職工。7年來,他也由一個普通“小兵”成長為“青年技術導師”。
“剛來重汽的時候,看什么都好奇、看什么都想學。”李道磊說,當時他利用周末騎自行車幾乎跑遍了重汽橋箱及在章丘工業園的所有重汽公司,門衛不讓進,他就耍小聰明說是新來的實習生。
2011年4月,他還自費去北京參觀了“第十二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他回憶道:“當時和在北京打工的弟弟住在一起,由于穿的鞋小磨腳,為看展覽,兩個大腳趾上各磨了一個血泡,弟弟看到后心疼的問‘哥哥你這是圖啥?’。”這次經歷雖然很苦,但是也讓他開了眼界。之后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去濟南國際會展中心看機械、機床之類的展會。
除了愛學習,他在工作中還勤于鉆研。底零加工部滾輪襯套產品,20工序拉內部8字油槽,只能在專用設備上加工,由于加工部沒有此專用設備,產品由外協來干。外協每件成品要80元的加工費,李道磊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主動請纓,負責此項產品的開發試制工作。
最終,經過努力,他負責的“加工中心銑刀冷卻裝置改進”獲得集團公司2013年度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三等獎,年節約刀具費用10多萬元。
馬迎新: 對待設備就像對待自己的老伙計
目前,馬迎新是中國重汽橋箱公司齒輪加工部齒輪分部鉗工高級技師,機電組組長。從1981年入廠以來,就一直從事設備維修工作。經過幾十年的摸索,馬迎新的技能不斷提高、經驗不斷積累,經他維修過的機床,大小故障大都會“手到病除”。
“在我看來,油泵是設備運行的心臟,潤滑是設備運行的血液。”為推進設備“零故障”管理,他提出了“設備開動、潤滑先行”的設備運行機制。這大大減少了設備的故障率,降低了維修費用,僅此一項每年就節約維修費用86萬元。
“對待設備就像對待自己的老伙計,你對它勤檢查,勤維護,做到了然于心,開動起來它就正常運轉,不鬧騰。”馬迎新打趣地說。
2010年,橋箱公司為生產AC橋系列產品,引進了NO610、NO609等幾臺進口拉齒機設備。起初,該設備油泵的壓力波動不穩造成分齒不均勻,影響產品質量,不能滿足試制齒輪分齒精度要求,但更換油泵需要原裝進口油泵,不但價格高且采購時間長。
緊急當口,馬迎新充分發揮以往的工作經驗提出對該設備改造的建議。針對油泵的工作原理,他選用了37-F-R-01-C-K-32油泵,對其管路的進出油口、液壓管路焊接加以改造,并重新定位裝配基座。通過試車調試,經改造的設備液壓系統穩定,分度均勻,滿足了生產工藝的要求。完成了公司的試制任務,為企業節約費用10萬余元。
“他一方面體現出一種實干精神,一方面體現出一種創新精神,這兩種精神如同我們的一套齒輪,在老馬的身上高速嚙合。”齒輪加工部經理王紹玉流露出一臉的自豪。“因為患有股骨頭壞死的老毛病,這幾年來,馬老師給我們修機床時,由于身體不適有時不得不跪著,那種對工作的責任很讓我們敬佩。”生產一線班組長陳靜動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