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西安市區,一家專注生產5G通信設備的公司車間內,幾十臺車床正在繁忙且有序的生產著。每一臺車床上方,都有一臺桁架機器人,用直直的機械臂將料盤上的原料運到車床加工口。
精準,快速。每臺車床的生產效率,比過去提高了數倍甚至數十倍。
這些車床和機器人,來自寶雞山崎精工智能裝備有限公司。過去四年中,這些產自寶雞的機器人以自身的品質贏得了各地客戶的信賴。

寶雞山崎精工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的絎架機器人
機器人產業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年來,隨著制造業向智能制造模式轉型升級,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和“兩會”上,明確提出,寶雞要著力構建“45511”現代產業體系,做大包括機器人及關鍵零部件在內的五大新興產業,打造全國機器人及關鍵零部件制造基地。
那么,寶雞機器人產業究竟發展如何?日前,記者進行了探究。
擁抱朝陽------發展機器人產業
山崎精工的負責人羅建忠,是車床行業的資深專家。2009年,他在浙江一家日企機床廠中第一次見到了機器人。
“當時我就被這種高效的生產形式震撼了”羅建忠說,“我感到機器人的時代已經到來了,自己在這個時代能做些什么?”
2016年,羅建忠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們創立了山崎精工,主營高精度數控機床、功能部件和智能機器人。并將“高精、復合、自動化”作為產品宣傳語和生產標準,努力迎接和擁抱智能制造時代的到來。

吉利集團機器人生產線
近年來,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不斷增長,連續數年平均增長率都在10%以上。而“十三五”以來,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年均增長33.2%,連續六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應用市場。專家預計,到2023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477億美元。
面對這么一大塊“蛋糕”,寶雞作為老工業基地,必須抓住機遇、搶占這一重要新興市場,打造新的增長極,促進新時期的轉型升級、突破發展。
2016年,寶雞出臺了《寶雞市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寶雞市機器人暨智能制造產業協會,引領我市機器人產業加快發展,并在引進相關科研機構、建設研發中心和技術平臺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政府“有形的手”加上市場“無形的手”共同發力,催生了我市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
“我看到了這個機遇,也在努力想抓住這個機遇。”來自岐山蔡家坡的梁超說。已過不惑之年的他在機器人行業,是個不折不扣的“新兵”。就在6年前,他還在深耕傳感器領域,在岐山縣蔡家坡擁有一家在市場上頗有影響力的公司,專攻傳感器生產。但敏銳的他,早早意識到,機器人將成為各種生產場景中的主角,市場前景廣闊。經過多方考察和考慮,梁超把目光集中在了機器人關鍵零部件——關節減速器上。2016年,梁超二次創業,成立寶雞中航時代精密傳動有限公司,主營機器人諧波減速器。經過幾年的經營,梁超二次創業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成績,這也促使他將公司從蔡家坡搬至陳倉區機器人智能制造產業園,走向更為廣闊的舞臺。

陜西電子渭河公司機器人諧波減速器智能制造車間
雄厚的制作基礎,讓寶雞發展機器人產業發展迅猛。
減速器是工業機器人中最關鍵的功能部件。寶雞生產機器人減速器的代表企業有秦川機床工具集團股份公司、陜西渭河工模具有限公司等10余戶。陜西渭河工模具有限公司成立的“機器人減速器研發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寶雞文理學院成為省級機器人研發平臺。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市擁有機器人及關鍵零部件生產研發、集成應用企業42家,聚集各類高端技術人才150余人,牽頭制定國家機器人行業標準4項,擁有機器人減速器核心專利20余項。
“寶雞的一些機器人制造企業已經沖到前面,其中渭河工模具廠、秦川機床集團是國內機器人關節減速器產品系列最全供應商。” 寶雞市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協會秘書長李亮說。
優勢明顯------引人矚目的關節減速器
去年底,第四屆中國(寶雞)國際機器人暨智能制造展覽會在寶雞舉辦。這屆展會上,來自全世界的180家參展企業紛紛拿出拳頭產品,一臺臺造型各異、功能強大的機器人,無疑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展示著這個時代最先進的技術水平。

第四屆中國(寶雞)國際機器人暨智能制造展覽會
雖然受疫情影響,這屆展會對入場觀眾有著頗多限制,但這并未影響眾多機器人愛好者和市民的熱情。來自韓國機床產業協會的朱成文理事長就化身“專業觀眾”,在幾家寶雞機器人整機及零件生產企業的展位中仔細駐足觀看,并對展品的良好性能贊不絕口。
朱成文雖然是第一次來寶雞,但他對寶雞的機器人產業卻并不陌生。近年來,秦川機床等數十家企業和基礎加工企業經常參加在韓國舉辦的機器人相關展會,在海外打響了“寶雞造”的品牌。這次參觀展會,更加加深了他對寶雞機器人產業的認識,也讓他看到了寶雞裝備制造業的廣闊前景,朱成文說,下一步,他們將進一步加強與寶雞企業的合作和對接。
在海內外,尤其是國內大部分地區,業內人士對貼著“寶雞造”標簽的機器人整機及關鍵零部件并不陌生。“穩定、精準、性價比高”是他們對“寶雞造”的共同印象。
目前,寶雞的機器人產業分布于渭濱區、高新區、陳倉區、蔡家坡等地,產品涵蓋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智能機器人四大領域。同時,不論產業上游的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中游的機器人整機研發制造,還是下游的集成應用,都有多個企業“沉浸”其中,并取得不俗的成績。但整體來看,寶雞的突出優勢體現在關節減速器的研制生產上。

工作人員在展會現場介紹機器人產品
工業機器人大多以機械臂的形象示人,關節減速器就像胳膊上的關節和肌肉中的神經,精確控制著機械臂的精準度和靈活度。目前,我市已有秦川機床、渭河工模具、思邁龍公司等10余戶企業涉足減速器研發制造領域,并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在姜譚工業園里,秦川機床工具集團在2020年就新建了關節減速器生產車間,其中上下層分別為恒溫精密加工車間和恒溫精密裝配車間,面積均超過1萬平方米。這個生產車間的建成投產,也是該企業做大做強機器人產業的重要里程碑。
秦川集團是我市最早研發生產機器人關節減速器的企業之一,也是我市機器人產業發展最具代表性的企業之一。他們依托多年生產加工齒輪的優勢,從2012年起,將目光鎖定于智能裝備生產研發,重點發展機器人關節減速器,打破這一領域國內市場被日本、歐洲等企業長期壟斷的局面,為國家突破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難題貢獻秦川力量。
秦川集團銷售部負責人劉建軍說,“目前,公司已形成四大系列、20個規格、80多種速比、200多個連接方式的減速器產品,產品銷往國內外350余家機器人企業。到‘十四五’末,秦川機器人關節減速器產品套市場占有率預計達到35%。”
工業機器人三大核心部件分別是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器。其中,減速器是研發難度最大、成本比例最高的部件。而在部分小型機器人中,精密減速器占成本比例高達50%。這一領域,日本本憑借先發優勢以及技術優勢,取得了較高的市場份額,可以說減速器能否國產,是工業機器人能否實現國產的要害所在。

陜西電子渭河公司智能化生產線
渭河工模具有限公司擔負著“破冰”的重任,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該公司就在生產諧波減速器,產品主要應用于非民用領域。2010年之后,開始了民用諧波減速器國產化的嘗試。目前,該公司擁有諧波減速器核心專利6項,產品代表中國領先水平。
“我們企業現在年產民用諧波減速器不多,但也是以‘萬’為計數單位。”該公司副總經理、正高級工程師李劍敏告訴記者,目前公司主要以技術積累為主,僅針對國內市場少量供貨,但在市場中已經形成口碑。在公司未來計劃中,民用諧波減速器將作為“三駕馬車”之一,重點建設發展。
與秦川集團、渭河工模具公司等“老大哥”不同,寶雞思邁龍精密傳動有限公司是一個年輕的小公司。這個公司2012年才成立,公司從負責人到員工多是80后、90后,但不要小看這家年輕的企業,它是為數不多掌握機器人傳動、柔性夾持等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
思邁龍公司的生產車間雖然不大,但一片繁忙景象,只見一臺噴涂機器人已基本完成,工程師正在測試機器人各項性能。

陜西電子渭河公司工作人員在操作工業機器人
“我們的優秀產品,都是被‘逼’出來的”公司負責人說,公司成立初期主要專注于制造機器人整機,但關鍵零部件要從日本進口,動輒上萬元的費用使他們叫苦不迭。2014年,公司決定集中力量自己研發減速器。經過5年刻苦鉆研,2019年,擁有思邁龍自主產權的減速器正式定型。這種減速器具有不跑偏、易維護、便于拆裝、維護便捷等優點,最重要的是價格實惠。原來一部六軸10公斤機器人生產所需的關節減速器,從國外進口費用就得10萬元,現在經過降價,也都在五六萬元的高位區間。而他們企業自己生產減速器,在成本控制上更有優勢,這就使他們在市場競爭上有了很大的主動權。目前,思邁龍的客戶遍布山東、江蘇、四川等省市,覆蓋建筑、涂裝、切割、焊接等多個行業,已成為我市機器人產業中一個明星企業。
讓“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是一個地區重點產業發展的理想狀態。對我市而言,目前在機器人產業發展中雖遠未達到這個局面,但可以看到可喜的勢頭——諸多大企業能堅持不懈推進自主創新,小企業能致力于走“小特精專”之路,方法對了,路雖遙而可及。
直面問題------補強人才技術鏈條
這幾年,我市某大型企業每年都會投用二三十臺機器人到生產線上,去從事焊接、搬運、涂裝等工作。這些機器人大部分從國外進口,雖然花費不菲,可該廠算過賬后認為這是一筆非常劃算的買賣。這對我市眾多機器人生產企業來說,卻是激勵他們更加努力的“教訓”。
起初,我市某機器人生產企業曾到該廠進行過對接,并提供了產品供應方案,盡管其價格只有進口產品的一半,但該廠從性能可靠性、穩定性等方面考慮,還是選擇了進口產品。

陜西電子渭河公司智能化車間進行忙碌生產
秦川集團銷售部負責人至今仍然清楚地記得,他們的企業剛起步生產減速器的那幾年,他帶著骨干在全國推銷秦川產的機器人關節減速器時遭受的冷眼。
“國產牌子有的好,有的差,廠家寧愿選貴好幾倍的進口牌子,也不愿意用國產牌子。”該負責人說,那是秦川產減速器最艱難的時刻。現在,經過憑借堅持不懈的技術攻關、工藝完善及實踐摸索,再加上多年的市場驗證,“秦川造”早已聲名在外,但高端市場還是被國外品牌把持。
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1-2025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顯示:在中國,71%的工業機器人由外國機器人公司供應。外國機器人廠商將約29%的工業機器人銷往汽車行業,而中國廠商僅占12%左右。
其實,并不是廠商不“愛國”,不重視國產機器人。只是在高端制造領域的研發生產上,仍有一些差距我們不得不承認,不得不重視和直視。
梁超成立寶雞中航時代精密傳動有限公司后也不是一帆風順,前幾批產品經過測試,合格率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高,經過反復測試,在原材料、生產設備等多個生產環節,都發現了或多或少的問題。梁超咬咬牙,繼續加大資金投入,著力提高產品質量。現在,他們的產品在性能和穩定性方面相比起先有了大幅提升,并贏得了穩定客戶。但他清楚知道,他還得繼續加大投入,繼續在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制造領域打拼,才能保證自己不掉隊。

專業技術人員正在研發機器人新技術
寶雞的機器人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做到在全國市場有為有位,實為不易。但放眼全國、全球,調高標桿,差距仍然較大。那么,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在哪兒?
“招不到人才進來、就近買不到配件、技術積累不深、研發投入不夠……”幾乎每個接受采訪的機器人行業相關人士,都能掰著指頭說上一堆。一位大型企業負責人說,這兩年他們拉大了研發人員和普通員工的收入差距,給研發人員開出了不低的薪酬,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招聘人才并不順暢。而記者采訪時了解到,許多有實力的企業為了解決人才瓶頸。已經或準備在西安、上海等大城市設立研發機構,吸引招攬優秀人才。
基礎材料的性能,對零部件的質量舉足輕重。渭河工模具公司擁有相當豐厚的技術儲備,生產線也是國內先進水平,然而在基礎材料的環節就已經和日本產品有了差距,導致了日本產品的疲勞壽命相對較長。在產品的細節上也有差距。李劍敏拿起一罐潤滑脂對記者說:“比如說這種用在減速器上的潤滑脂,日本HDSI的產品可以針對不同的使用環境,配發不同的潤滑脂,而國內生產廠家,只有一種潤滑脂。這種細節問題也是我們今后需要加以改進的。”
而放眼全國,和東部、南方一些經濟發達城市比,由于中小企業數量相對少,產品鏈上的配套也難以滿足需求。思邁龍公司在研發減速器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更新圖紙,然而在本地難以找到可以匹配的制圖公司。在加工中需要反復試驗,然而由于不是批量生產,本地企業不愿意承接零活、碎活。好在借助網絡,他們可以在南方的一些城市找到合適的企業,將原材料寄過去委托其加工后再寄回來。“一個產業的發展,是眾多企業聯動的過程。我們希望寶雞企業能在彼此的協作上更加緊密,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些,既算經濟賬也算一算社會效益賬。”

思邁龍公司技術人員在認真研究機器人
寶雞市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協會秘書長李亮認為,寶雞的機器人產業雖然在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技術水準、產量、銷售額、市場認可度等大幅攀升,其中減速器等產品的研發制造水平處于國內一流水平,但對標世界頂極機器人企業,還有不少差距,需要繼續加速跑、全力跑。
前景廣闊------勇攀智能制造新高地
雖然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寶雞機器人及關鍵零部件產業的總體形勢是不斷向好的。從專家學者到普通技工,從企業負責人到外地客戶,都對“寶雞造”充滿了信心。
“寶雞一定能成為智能制造的高地。”68歲的王俊嶺篤定地說。
王俊嶺在退休前,一直在秦川集團從事齒輪磨床和專用機床的設計和開發。他參與研發的多項機床產品都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2015年從秦川集團退休后,王俊嶺走進西安交通大學“充電”,并總結出了“新動力傳動”理論。為了驗證和豐富自己的理論。63歲時,王俊嶺創建了陜西六環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用自己的積蓄進行科研和實踐,期望為新時代的智能制造找到一條全新的道路。
他認為,雖然在工業機器人生產制造領域,我們與國外仍有不小差距,但這個工業生產大變革的時代,也給予我們“彎道超車”的機會。“我們不能總追著別人的影子跑”王俊嶺說,國內外現有的工業機器人核心技術,已經成型四十多年,目的都是機器換人,也就是替人類完成一些生產動作。而他一直思考的是,機器為什么只能替換人,而不能直接發揮自己的機器屬性,用機器人來直接生產。

寶雞山崎精工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操作機器人
創建公司后,王俊嶺和研發團隊研發出了獨立于RV減速器和諧波減速器之外的關節減速器,并以四個月為一個周期,對產品進行不斷改進,到目前,產品已經進行了十輪的改進,大大提高了機器人的剛度和精度,讓高功率密度動力和傳動技術在新型工業機器人身上得以展現。
不久前,由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十五部門聯合印發了《“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其中明確提出:未來5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是我國機器人產業自立自強、換代跨越的戰略機遇期。《規劃》中為機器人產業定下了發展目標:到2025年,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超過 20%。到2035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綜合實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機器人成為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
目前,寶雞機器人產業已經形成了上游(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水平國內一流,中游(機器人——機)自主研發能力不斷提升,下游(集成應用)技術水平國際領先的良好態勢,并且有著秦川集團、渭河工模具等這樣的大企業。但以打造國內乃至世界一流的產業集群的目標來看,大企業、大項目的數量和體量還遠遠不夠。

寶雞機器人展上,市民在參觀機器人
所以,要做大做強機器人產業,最重要的就是以國內外知名機器人制造企業為目標,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利用我市區位優勢、配套優勢等,引進一批核心零部件及集成組裝項目和研發設計機構。同時要對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幫助他們牽線搭橋,與與國內外知名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結為戰略伙伴,提升技術水平,增強技術信心。
對企業來說,想要在未來大發展的形勢下不掉隊,就要不斷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提升核心競爭力。可喜的是,包括秦川機床、渭河工模具等大企業,都已擁有自己的研究機構,專門針對機器人及關鍵零部件展開技術攻關,有些企業甚至承擔著國家級的課題。思邁龍等中小企業,也對技術研發十分重視,擁有自己的核心專利技術,并不斷加大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就連寶雞中航時代精密傳動有限公司這樣的小微企業,也將技術積累放在第一位,邀請專家學者為產品把脈問診,提供研發思路和方向。
我們相信,
當量變引起質變,
多年的技術積累
轉化為科技成果的那一刻,
也是寶雞機器人產業
迎來飛躍的大好時機。
東風已至。
站在“十四五”關鍵之年,
寶雞機器人產業乘風破浪,
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