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器是汽車傳動系統當中的核心部件之一,它的作用是在汽車轉彎或遇上不平整的路面時,調整四個車輪的轉速差,從而保持車輛的平衡,極大地提升汽車安全性。而這種精準細微的調節,則是由差速器內一組精密的齒輪來完成。總部位于江蘇泰州的太平洋精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制造差速器齒輪的行家里手,產品市場占有率排名國內第一,全球第二。
除了耐用,太平洋精鍛生產的差速器齒輪,之所以受到國內外各大汽車廠商的青睞,關鍵在于它的高精度。現在主流的齒輪制造方式是用模具壓制后一次成型,這就對模具的精密程度有著極高的要求。
生產一套模具成本極高,所以它還必須兼顧穩定性,如果模具很容易發生變形,就無法保證批量生產之下產品的精度。模具的精密程度、高穩定性,決定了差速器齒輪的高精度。經過模具鍛造后成型的差速器齒輪與設計數據之間的誤差,可以控制在0.02毫米之內。不過,在差速器齒輪成型后,為了進一步提高精度,還需要對它進行更加精密的鍛造。
江蘇太平洋精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鍛造二車間主任岳耀東說:“在精密鍛造時,我們有針對性地進行齒形修正,這是我們30年經驗積累得到的獨有技術,是獨門武功、不傳之秘。在該技術的指導下生產出來的齒輪傳動平穩、噪音小。同時,通過0.01毫米級別的過程質量控制,在百萬級產量下,產品尺寸精度也能保持一致性。”
正是這一系列超越毫厘之間的高標準,造就了太平洋精鍛差速器齒輪的卓越表現。而在這條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企業經歷了漫長的積累過程,甚至一度瀕臨破產。當年,太平洋精鍛成立的時候,差速器齒輪市場已經牢牢被國外企業占據,回憶起當初和國外的差距,夏漢關記憶猶新。
江蘇太平洋精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夏漢關說:“我們整條生產線的裝備不太好,這是硬件;軟件方面,齒形模具的精密成形理論,齒輪修形制作理論,基本上我們國內是空白的,精鍛的齒輪只能用在農用汽車上面。”
基礎理論不掌握,設備進口回來也不知道如何使用,面對這樣的局面,只能從零開始。一方面,太平洋精鍛組織專家組,多次前往海外學習先進經驗;另一方面,積極和國內大學合作,經過二次創新,轉化成自己的技術。
夏漢關說:“國外同行不太可能把他們的東西講給我們聽,就靠我們自己內部摸索,一步一步糾正我們過程的做法,讓我們的過程得到二次創新的超越。”
積累的過程很漫長,成立之后的10年間,太平洋精鍛連續虧損,最艱難的階段,甚至連續6個月發不出工資。夏漢關只能和一些員工拿出自己的房產作為抵押,從銀行貸款渡過難關。
破釜沉舟的決心終于收到了回報。21世紀初,中國汽車產業開始走上蓬勃發展之路。也正是在那個時候,太平洋精鍛憑借著自身的積累,伴隨著時代發展的大潮,厚積薄發,終于首次實現了盈利,此后,更是踏上了穩步發展的軌道。
2015年開始,隨著新能源汽車異軍突起,越來越多的汽車廠商開始直接訂購差速器總成,而不是單一的齒輪,太平洋精鍛為了適應新形勢,也開始轉型升級。一方面引入多條差速器總成生產線,另一方面開始進行差速器輕量化、智能化的研發。30年來,深耕差速器領域,從一窮二白到單項冠軍的進化歷程,讓夏漢關對企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夏漢關說:“我們借助已有的市場技術優勢,依靠同心圓不斷把市場做大。隨著中國汽車行業未來在全球的領先地位,一定有一大批中國優秀汽車零部件企業成為汽車板塊代表中國國家形象的跨國公司,這是我們未來10年要努力做的事情。”
和差速器相比,車輪或許是人們更為熟悉的一種汽車配件,在眾多車輪制造企業當中,有一家生產鋁合金車輪的中國企業,用他們的產品征服了全球大多數的汽車廠商。這個企業就是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它是全球知名鋁合金車輪供應商,連續十多年蟬聯全球鋁合金車輪銷量冠軍。
中信戴卡的客戶遍布全球五個大洲,包括國內外主要燃油車廠商,以及近年來迅速發展的新能源車廠商。2018年,中信戴卡的車輪還出現在了F1的賽道上,成為了中國首家為F1賽車生產零部件的企業。
在進入鋁車輪制造領域幾年之后,中信戴卡就先后通過了國際通用的幾大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并參與制定行業標準。可以說在車輪制造的質量水準上,中信戴卡在多年前就已經達到了行業最高水平。然而,想要繼續保持在巔峰之上,僅憑質量是不夠的,如何才能繼續保持優勢,甚至引領整個行業發展,中信戴卡人在思考中找到了新的方向。
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朱志華說:“在緊抓質量這條底線的基礎上,通過單品海量和產品差異化,為客戶帶來更多產品附加值,從而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研發能力則是企業騰飛的翅膀。這一面做成汽車形狀的專利墻,僅僅是中信戴卡研發的近7000項專利當中的一部分。為了給客戶提供更多的產品附加值,中信戴卡成立了工程技術研究總院,網羅全球高端技術人才,開始從產品創新、工藝突破等多方面提升產品附加值。
多年來,中信戴卡研發了包括插件車輪、百變車輪、低風阻車輪、降噪車輪等多種創新車輪產品,最大程度滿足了各大汽車廠商對科技含量和個性化的需求。而中信戴卡對于生產線系統的研發,則讓同時生產各種不同類型的個性化車輪成為了可能。
在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的中信戴卡六號工廠內,一個個車輪經過鑄造、熱處理、機加、涂裝等一系列工序,緩緩走下生產線,但是它們的型號和款式卻不盡相同。
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鋁車輪六號線成本人事科科長康泰說:“涂裝的生產區,采用了全球獨有的島式結構,打破了原有剛性的線體結構。所謂的線體結構就好比是串糖葫蘆,只有唯一的一個工藝通道,在同一時間段只能滿足單一品種的顏色油漆進行噴涂。島式結構就好比是以太網狀的形式,又好比是中國結,線路縱橫交錯,可以以任意形式組合,同一時間段可以滿足32種不同顏色油漆的產品進行噴涂,大大提升了生產線的加工能力,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運用大數據,AI深度學習等技術,工人們只需要將產品的相關數據輸入系統,這條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線就可以同時生產不同的產品,也是中信戴卡引以為傲的“柔性制造系統”。即便客戶僅僅訂購一件產品,在這套系統上也是可以實現的,同時在質量上也會得到嚴格的把關。
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鋁車輪六號線智能制造部智能運行科科長徐偉杰說:“我們的全自動三坐標測量設備,可以根據不同的輪型自動調取對應的測量程序,自動生成五大調整方案,并且系統根據大數據預算,優先把最佳方案作為方案一,員工根據方案進行審視,沒問題之后進行一鍵下發、自動調整。”
2021年,中信戴卡六號工廠也被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為“燈塔工廠”,入選這個名單的企業,不但能為制造業帶來豐富而獨特的成功經驗、照亮企業未來發展方向,更將引領更多產業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獲益。從2018年評選至今,全球目前僅有103家“燈塔工廠”。
緊守產品質量的生命線,通過創新研發,從多個維度提升產品附加值,這是中信戴卡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制勝法門,也是中國制造在全球探索智能化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道路上,提交的一份“中國答卷”。
中國如今不但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是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從蹣跚學步到展翅高飛,中國汽車工業不但造就出一個個享譽世界的整車品牌,也成就了很多個汽車零部件領域的“隱形冠軍”。它們低調務實,大隱于市,相比于整車品牌,不顯山不露水,但正是它們在各自領域中的探索、創新,默默撐起了汽車工業領域“中國制造”的脊梁。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培育更多在核心技術上有突破、在關鍵領域有話語權的“隱形冠軍”,不但有利于促進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更有助于我國突破制造業關鍵領域短板,擺脫“卡脖子”領域的對外依賴,更好地保障我國產業安全,夯實制造強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