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輪動力技術是歐洲近十余年興起的尖端技術,在F1賽車、耐力賽車等均有應用實例。在歐洲已經受到政府機構和行業的推崇和認可,被譽為新能源汽車的“model T”顛覆性技術。飛輪動力技術融合了電機驅動和飛輪儲能兩大技術領域的先進成果,通過系統集成創新,比現有主流電機驅動技術的性價比高很多。
實際上,飛輪動力總成是一款帶制動能量回收利用的自動變速箱。此技術能夠大大地提高新能源汽車的系統能效、性價比。一般情況下,系統能效能夠提高30%左右,三電總成的成本能夠下降30%-50%。在目前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面臨市場化時期,飛輪動力系統技術具有顯著優勢。
海科新能源是國內首家致力于新一代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技術—飛輪動力系統的研發與產業化的創新企業。海科新能源2013年完成了世界第一輛飛輪動力系統輕卡的搭載與應用,隨后在商用車、乘用車、電動跑車、MPV等車型上,都得到了裝車實驗認證,并在工程機械、軌道交通以及機場專用設備等細分市場推廣應用。2017年,海科新能源入選科技部重大專項,把飛輪技術應用在燃料電池車上。
經過了6年的研發和市場開拓,數千萬投入,海科新能源擁有多項發明專利和完整的知識產權。2017年,海科新能源與國金汽車集團實現戰略合作,在山東淄博高新區建設年產10萬套的生產基地,并將在近期批量生產。
♦需要建立創新轉型自信
一個新技術從它萌發到進入產業化,最終成為市場的成熟產品,過程艱難曲折。廖越峰說,里面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海科在開發出飛輪技術總成之后,想找個試用車型,一度難住了廖越峰。他說,我們在國外天天干的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到了國內反而沒有人相信我們能干這些事情。我們英國的合作伙伴,國外同行都非常尊重我們做出創造性的工作,唯獨我們自己人不相信我們能夠做這種事情,反而相信人家賣給他的東西,哪怕是垃圾他也相信那是好東西。如果沒有客戶相信,沒有合作方支持,再好的技術也推動不了,更別說有意義的創新了。
經過這幾年,廖越峰說他理解了為什么很多領導選擇去引進技術。他說自己當時想法比較偏激,認為可能是領導不愿意承擔風險,走這種常規的道路是最安全的,追究責任時追不到自己頭上。但是后來發現不僅僅如此。
深挖之后可以看到,我們整個民族的自信心還是很差。創新的經驗和土壤很稀缺,創新的DNA嚴重缺乏。面對整個國家經濟轉型和未來發展,重塑國民自信和創新轉型的自信,恐怕是最重要的工程。他作為在國外學習工作了快20年,現在回國已有10年,對比之下感覺,建立自信的確是將來的一個很重要的使命。
汽車行業過去這么多年是以合資道路為主,在自主創新領域以奇瑞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做得可圈可點,觸及一些表面和非本質方面的學習和創新。真正到了最核心的、甚至是世界最前沿的技術上的創新,我們實際上是沒有經驗,或者說沒有成功的經驗。廖越峰分析,即使像他這樣過去在國外有20年的經驗,回國以后又成功在整車廠做過一些實際應用和成功實例的業內人士來說,短板還是不少。
這就形成了業內無論是企業也好、合作方也好、投資人也好,從骨子里是不相信中國人能夠做出世界一流的東西,除非他看到了這個東西已經變成現實,但是它怎么能夠成為現實呢?
廖越峰說,“前沿技術需要有人去做,才能夠成為現實。難就難在這里,我們常常感覺在孤軍奮戰,在很多時候沒有辦法,只有憑著像信徒一般的信念堅持下去。很多高科技創業公司都是在這個過程中壯志未酬,因為彈盡糧絕倒下了。”
♦高科技創業要“短平快”
如果硬碰硬按照國外的打法,廖越峰認為現階段在高科技創業上面根本行不通。他建議在中國做高科技創業也要“短平快”。跟客戶也好,合作方也好,投資人也好,廖越峰用他們易于理解的語言來講“短平快”理念。
短,就是在選擇技術和產品方向上,要“快半步”,“一步都不能快”。我國在科技創業上的優勢主要不在前端而在后端,基于人家原創性的技術,我們集中精力來做下半步的工程開發、產品開發。前面技術的開發時間一定要短,如果超過半年的技術開發期,投資人不會認你,合作方不會認你。另外技術發展也很可能把你甩在后面了。
實際上就是要認清我們跟國外的比較優勢。無數研究證明,我國現在在下游的工程開發和產品開發上,無論是從成本和效率上面都是有優勢的,我們要的是什么呢?把人家的一些有希望的原創性技術,拿到我們這來,盡快把它變成能夠滿足市場剛需的產品,這就是短。
平,指的是所選擇的技術一定是要有壁壘,要有優勢,而且是可持續的優勢,否則投資的錢就打了水漂,努力付諸東流。但是注意不能有太多的新東西,最好有一個方面核心的、創新的東西,其他的是行業里已有的,基本上就是針對我們國內的,這就是平。也就是說做新產品時,不要出現太多的創新點,因為多了一個創新點就多了一份風險的疊加。
我們在產品開發以及制造生產上都必須集成創新,合作共贏,這樣不僅大大減小創業的資金需求和進度風險,更對行業的轉型升級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也更加容易得到上下游產業鏈的支持。
快,互聯網創業精神歸結到一點就是快步迭代,他們叫做小步迭代。整個開發周期一定要快,產品開發一定要快。他的經驗就是產品開發加技術開發能夠控制在一年之內,然后留出足夠的時間做客戶培養、市場開發。現在的產品技術周期越來越短,這是全球性的趨勢。我國底子薄、基礎差、資源少,如果我們真的是要想跟國外同行競爭只有“快”,快是我們唯一的競爭優勢。
短平快,實際上就是游擊打法,是從一個發展中國家實際出發,怎樣利用有利的戰略機會取得突破,通過聚焦取得突破,然后取得發展,之后才能夠追上甚至超過國外的先進國家。
實際上,飛輪動力總成是一款帶制動能量回收利用的自動變速箱。此技術能夠大大地提高新能源汽車的系統能效、性價比。一般情況下,系統能效能夠提高30%左右,三電總成的成本能夠下降30%-50%。在目前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面臨市場化時期,飛輪動力系統技術具有顯著優勢。
海科新能源是國內首家致力于新一代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技術—飛輪動力系統的研發與產業化的創新企業。海科新能源2013年完成了世界第一輛飛輪動力系統輕卡的搭載與應用,隨后在商用車、乘用車、電動跑車、MPV等車型上,都得到了裝車實驗認證,并在工程機械、軌道交通以及機場專用設備等細分市場推廣應用。2017年,海科新能源入選科技部重大專項,把飛輪技術應用在燃料電池車上。
經過了6年的研發和市場開拓,數千萬投入,海科新能源擁有多項發明專利和完整的知識產權。2017年,海科新能源與國金汽車集團實現戰略合作,在山東淄博高新區建設年產10萬套的生產基地,并將在近期批量生產。
♦需要建立創新轉型自信
一個新技術從它萌發到進入產業化,最終成為市場的成熟產品,過程艱難曲折。廖越峰說,里面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海科在開發出飛輪技術總成之后,想找個試用車型,一度難住了廖越峰。他說,我們在國外天天干的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到了國內反而沒有人相信我們能干這些事情。我們英國的合作伙伴,國外同行都非常尊重我們做出創造性的工作,唯獨我們自己人不相信我們能夠做這種事情,反而相信人家賣給他的東西,哪怕是垃圾他也相信那是好東西。如果沒有客戶相信,沒有合作方支持,再好的技術也推動不了,更別說有意義的創新了。
經過這幾年,廖越峰說他理解了為什么很多領導選擇去引進技術。他說自己當時想法比較偏激,認為可能是領導不愿意承擔風險,走這種常規的道路是最安全的,追究責任時追不到自己頭上。但是后來發現不僅僅如此。
深挖之后可以看到,我們整個民族的自信心還是很差。創新的經驗和土壤很稀缺,創新的DNA嚴重缺乏。面對整個國家經濟轉型和未來發展,重塑國民自信和創新轉型的自信,恐怕是最重要的工程。他作為在國外學習工作了快20年,現在回國已有10年,對比之下感覺,建立自信的確是將來的一個很重要的使命。
汽車行業過去這么多年是以合資道路為主,在自主創新領域以奇瑞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做得可圈可點,觸及一些表面和非本質方面的學習和創新。真正到了最核心的、甚至是世界最前沿的技術上的創新,我們實際上是沒有經驗,或者說沒有成功的經驗。廖越峰分析,即使像他這樣過去在國外有20年的經驗,回國以后又成功在整車廠做過一些實際應用和成功實例的業內人士來說,短板還是不少。
這就形成了業內無論是企業也好、合作方也好、投資人也好,從骨子里是不相信中國人能夠做出世界一流的東西,除非他看到了這個東西已經變成現實,但是它怎么能夠成為現實呢?
廖越峰說,“前沿技術需要有人去做,才能夠成為現實。難就難在這里,我們常常感覺在孤軍奮戰,在很多時候沒有辦法,只有憑著像信徒一般的信念堅持下去。很多高科技創業公司都是在這個過程中壯志未酬,因為彈盡糧絕倒下了。”
♦高科技創業要“短平快”
如果硬碰硬按照國外的打法,廖越峰認為現階段在高科技創業上面根本行不通。他建議在中國做高科技創業也要“短平快”。跟客戶也好,合作方也好,投資人也好,廖越峰用他們易于理解的語言來講“短平快”理念。
短,就是在選擇技術和產品方向上,要“快半步”,“一步都不能快”。我國在科技創業上的優勢主要不在前端而在后端,基于人家原創性的技術,我們集中精力來做下半步的工程開發、產品開發。前面技術的開發時間一定要短,如果超過半年的技術開發期,投資人不會認你,合作方不會認你。另外技術發展也很可能把你甩在后面了。
實際上就是要認清我們跟國外的比較優勢。無數研究證明,我國現在在下游的工程開發和產品開發上,無論是從成本和效率上面都是有優勢的,我們要的是什么呢?把人家的一些有希望的原創性技術,拿到我們這來,盡快把它變成能夠滿足市場剛需的產品,這就是短。
平,指的是所選擇的技術一定是要有壁壘,要有優勢,而且是可持續的優勢,否則投資的錢就打了水漂,努力付諸東流。但是注意不能有太多的新東西,最好有一個方面核心的、創新的東西,其他的是行業里已有的,基本上就是針對我們國內的,這就是平。也就是說做新產品時,不要出現太多的創新點,因為多了一個創新點就多了一份風險的疊加。
我們在產品開發以及制造生產上都必須集成創新,合作共贏,這樣不僅大大減小創業的資金需求和進度風險,更對行業的轉型升級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也更加容易得到上下游產業鏈的支持。
快,互聯網創業精神歸結到一點就是快步迭代,他們叫做小步迭代。整個開發周期一定要快,產品開發一定要快。他的經驗就是產品開發加技術開發能夠控制在一年之內,然后留出足夠的時間做客戶培養、市場開發。現在的產品技術周期越來越短,這是全球性的趨勢。我國底子薄、基礎差、資源少,如果我們真的是要想跟國外同行競爭只有“快”,快是我們唯一的競爭優勢。
短平快,實際上就是游擊打法,是從一個發展中國家實際出發,怎樣利用有利的戰略機會取得突破,通過聚焦取得突破,然后取得發展,之后才能夠追上甚至超過國外的先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