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自主變速器能否躋身世界強者之列?日前,中國汽車自動變速器產業化國際研討會在安徽蕪湖召開,來自國內外的自動變速器企業代表、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圍繞著建成中國汽車自動變速器工業強國展開了熱烈討論。
2016年中國自動變速器實現了重大突破時,以盛瑞傳動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中國自主自動變速箱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盛瑞8AT產品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并在自主品牌車型上得到了應用,隨之中國自動變速器自主力量,像雨后春筍一樣,在整車廠中有上汽、比亞迪、奇瑞、吉利、江淮等都已擁有了量產化的自主自動變速器。
但中國自主品牌自動變速器要想躋身世界一流汽車路還很長,目前,依然面臨許多困難.
強化基礎技術瓶頸突破
自動變速器不光是技術、研發、試驗、產業化的問題,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就連國外知名公司的產品在產業化中,屢屢失敗的例子舉不勝舉。
目前,中國諸多的零部件不夠強,是因為技術基礎研究不夠到位,細節決定成敗,研究大功率7擋AT的兵工集團首席科學家、車輛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廣明認為:“大不代表強,國外大品牌是把材料、零部件等每一個細節均研發清楚了。”
海歸派代表專家,曾在吉利汽車工作多年,目前在大學任教的程勇教授認為:“德國汽車工業為何最強?其50%-70%的核心零部件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時配套的供應商都很強。未來要從材料、芯片、電控等基礎研發抓起,跨越式發展依然是引進、吸收、再創新。”
我國工業基礎依然不夠強,例如,我們是鋼鐵大國不是強國,許多自動變速器的核心零部件鋼材需要進口,往往受到國外的限制,而芯片、電動系統更是這樣。
同時,自動變速器將面臨新技術的挑戰,張輝博士認為:“2015年全球內燃機將出現拐點,新能源引發的新技術創新的挑戰。”
加強人才隊伍梯次培養
中國自主品牌必須提高研發能力和擴大規模,靠的是人才。首先,是高精尖人才留得住,程勇認為:“德國為何強?就是留得住高精尖人才。”
另外,如何培養一大批有經驗、有敬業精神的“工匠”是產業化發展的關鍵。自動變速器作為汽車最核心的零部件的總成,其制造難度超過發動機,日本頂級齒輪專家川琦芳樹博士認為:“發動機的水平從一出生即已決定了,而變速器不僅要創新更需要經驗。”
齒輪是汽車自動變速器核心零部件,日本齒輪技術權威、日本機械學會委員川崎芳樹說:“齒輪有耐久性低、打痕、毛刺/毛邊、裝配不良和噪聲五大問題。”
一直困擾著行業的噪音問題到底是什么原因?某企業董事長對記者說:“他們產品為美國知名跑車配套,百萬年薪高薪聘請的美國工程師監督下制造的合格率在98%,而不再監督下制造的合格率大大下降,原因是許多我們的技師總是有差不多的思想。”
堅持才能成功
自動變速器研發生產不可能3 年到5年時間就研發產業化。十多年前,中國在自動變速器幾乎是空白,整個行業面臨著在外資品牌的“圍剿,自然也遭到國內整車廠的“冷眼”,在就著舉步艱難的狀況下,中國變速器行業就有一些開拓者和堅守者。
湖南江麓容大車輛傳動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也進入了批量生產階段。原來主要生產商用車變速器的浙江萬里揚股份有限公司,現在收購了奇瑞在蕪湖的生產線,通過與自動變速器產業鏈的廣泛合作,最終成功打破外資品牌貿易壁壘,實現所有產品完全擁有獨立的知識產權,并完全具備乘用車MT、CVT變速器的設計、軟件開發及匹配標定能力,成為國內首家完成包括手動擋、自動擋在內的轎車、SUV、微卡、輕卡、中卡、重卡、客車等變速器研發和生產的企業,其中自動化率已達70%,截止目前已經生產近4000臺,核心零部件均為自主研發。
萬里揚總裁張志東認為:“未來5年自動變速器將會高速發展期,現在不是‘狼’來了,而是一群‘羊”來了。”那么這群“羊”還有機會嗎?
周廣明說:“歐洲貧富懸殊沒有我們大,因此 中國市場應該是高、中、低檔均需要。” 中國自主品牌企業有了喘息的機會,如何快速成長?
政產學研協同創新
中國汽車自動變速器創新聯盟秘書長、中歐協會齒輪傳動產業分會秘書長李盛其呼吁:“中國汽車自動變速器行業要緊緊抓住汽車工業強國建設的歷史機遇,憑借國內巨大的汽車市場需求優勢,大力推進自主品牌汽車自動變速器總成企業與整車企業緊密合作,更高效務實地推進自動變速器總成及其產業鏈相關企業緊密合作,更科學嚴謹地推進‘政產學研用社’協同創新,更開放自信地推進全產業鏈國際合作,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品牌自動變速器企業及其關鍵零部件企業與元器件企業。”
他說,國內自主汽車自動變速器企業應當繼續朝著規模化、專業化和個性化邁進,必須協同其他關鍵零部件企業,繼續加大研究開發投入力度,提高全球資源整合能力。
與會專家發出倡議:希望行業培育和形成全新產品正向開發能力,要重視人才隊伍梯次培養;其次,國內自主汽車自動變速器企業要建設關鍵零部件供應體系并具備全球資源整合能力;同時,產品標準體系要與國際接軌,其關鍵零部件企業要具備國際先進與領先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開發能力,力求產品性能指標獲得國際同行認可。

2016年中國自動變速器實現了重大突破時,以盛瑞傳動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中國自主自動變速箱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盛瑞8AT產品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并在自主品牌車型上得到了應用,隨之中國自動變速器自主力量,像雨后春筍一樣,在整車廠中有上汽、比亞迪、奇瑞、吉利、江淮等都已擁有了量產化的自主自動變速器。

但中國自主品牌自動變速器要想躋身世界一流汽車路還很長,目前,依然面臨許多困難.
強化基礎技術瓶頸突破
自動變速器不光是技術、研發、試驗、產業化的問題,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就連國外知名公司的產品在產業化中,屢屢失敗的例子舉不勝舉。

李盛其(左1)、周廣明(左2)、郭明忠(左3)程勇(左4)、張志東(左5)、川琦芳樹(右4)、田中清和(右3)、張輝(右2)周云山(右1)
目前,中國諸多的零部件不夠強,是因為技術基礎研究不夠到位,細節決定成敗,研究大功率7擋AT的兵工集團首席科學家、車輛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廣明認為:“大不代表強,國外大品牌是把材料、零部件等每一個細節均研發清楚了。”
海歸派代表專家,曾在吉利汽車工作多年,目前在大學任教的程勇教授認為:“德國汽車工業為何最強?其50%-70%的核心零部件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時配套的供應商都很強。未來要從材料、芯片、電控等基礎研發抓起,跨越式發展依然是引進、吸收、再創新。”
我國工業基礎依然不夠強,例如,我們是鋼鐵大國不是強國,許多自動變速器的核心零部件鋼材需要進口,往往受到國外的限制,而芯片、電動系統更是這樣。
同時,自動變速器將面臨新技術的挑戰,張輝博士認為:“2015年全球內燃機將出現拐點,新能源引發的新技術創新的挑戰。”
加強人才隊伍梯次培養
中國自主品牌必須提高研發能力和擴大規模,靠的是人才。首先,是高精尖人才留得住,程勇認為:“德國為何強?就是留得住高精尖人才。”
另外,如何培養一大批有經驗、有敬業精神的“工匠”是產業化發展的關鍵。自動變速器作為汽車最核心的零部件的總成,其制造難度超過發動機,日本頂級齒輪專家川琦芳樹博士認為:“發動機的水平從一出生即已決定了,而變速器不僅要創新更需要經驗。”
齒輪是汽車自動變速器核心零部件,日本齒輪技術權威、日本機械學會委員川崎芳樹說:“齒輪有耐久性低、打痕、毛刺/毛邊、裝配不良和噪聲五大問題。”
一直困擾著行業的噪音問題到底是什么原因?某企業董事長對記者說:“他們產品為美國知名跑車配套,百萬年薪高薪聘請的美國工程師監督下制造的合格率在98%,而不再監督下制造的合格率大大下降,原因是許多我們的技師總是有差不多的思想。”
堅持才能成功
自動變速器研發生產不可能3 年到5年時間就研發產業化。十多年前,中國在自動變速器幾乎是空白,整個行業面臨著在外資品牌的“圍剿,自然也遭到國內整車廠的“冷眼”,在就著舉步艱難的狀況下,中國變速器行業就有一些開拓者和堅守者。
湖南江麓容大車輛傳動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也進入了批量生產階段。原來主要生產商用車變速器的浙江萬里揚股份有限公司,現在收購了奇瑞在蕪湖的生產線,通過與自動變速器產業鏈的廣泛合作,最終成功打破外資品牌貿易壁壘,實現所有產品完全擁有獨立的知識產權,并完全具備乘用車MT、CVT變速器的設計、軟件開發及匹配標定能力,成為國內首家完成包括手動擋、自動擋在內的轎車、SUV、微卡、輕卡、中卡、重卡、客車等變速器研發和生產的企業,其中自動化率已達70%,截止目前已經生產近4000臺,核心零部件均為自主研發。

萬里揚總裁張志東認為:“未來5年自動變速器將會高速發展期,現在不是‘狼’來了,而是一群‘羊”來了。”那么這群“羊”還有機會嗎?

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教授張建武(右一)等代表參觀萬里揚在蕪湖的工廠
周廣明說:“歐洲貧富懸殊沒有我們大,因此 中國市場應該是高、中、低檔均需要。” 中國自主品牌企業有了喘息的機會,如何快速成長?
政產學研協同創新
中國汽車自動變速器創新聯盟秘書長、中歐協會齒輪傳動產業分會秘書長李盛其呼吁:“中國汽車自動變速器行業要緊緊抓住汽車工業強國建設的歷史機遇,憑借國內巨大的汽車市場需求優勢,大力推進自主品牌汽車自動變速器總成企業與整車企業緊密合作,更高效務實地推進自動變速器總成及其產業鏈相關企業緊密合作,更科學嚴謹地推進‘政產學研用社’協同創新,更開放自信地推進全產業鏈國際合作,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品牌自動變速器企業及其關鍵零部件企業與元器件企業。”

他說,國內自主汽車自動變速器企業應當繼續朝著規模化、專業化和個性化邁進,必須協同其他關鍵零部件企業,繼續加大研究開發投入力度,提高全球資源整合能力。
與會專家發出倡議:希望行業培育和形成全新產品正向開發能力,要重視人才隊伍梯次培養;其次,國內自主汽車自動變速器企業要建設關鍵零部件供應體系并具備全球資源整合能力;同時,產品標準體系要與國際接軌,其關鍵零部件企業要具備國際先進與領先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開發能力,力求產品性能指標獲得國際同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