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車公司融資主要依靠政府補貼和優惠政策,這顯然是非常有利的。一輛車的補貼總計可以達到大約11萬元人民幣(16285美元),像比亞迪e6(參配、圖片、詢價) 這樣的汽車,補貼就會占到汽車定價的大約三分之一。雖然今天的中國不斷涌現出新的汽車制造商,讓人不禁想起20世紀初的底特律,但預計中國政府將從2020年開始逐步取消補貼——這可能會嚴重降低初創企業的存活率。
中國優先發展智能車聯網電動車。該行業進入堡壘相對較低,而且中國認為這個領域能夠讓中國汽車行業挑戰甚至超越全球知名的汽車制造商,其中一些中國汽車公司相反更關注于更清潔的氫燃料電池驅動技術。
沈海寅今年42歲,是北京智車優行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和CEO,他稱公司已經籌集了總計7億美元,而作為安徽省銅陵市政府的“戰略合作伙伴”,大部分資金都來源于該政府的投資基金。
銅陵市市長倪玉平表示,向智車優行投資的決定,是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戰略的一部分。他在一份聲明中指出:“我們相信,這項工作一定會幫助銅陵市加快城市的產業轉型。”
智車優行計劃把資金投入研發,并于2020年左右在銅陵市建成沈海寅所稱的最先進的電動車工廠,年產量可達20萬輛。
這家擁有140名員工,成立時間剛滿兩年的初創企業,計劃在明年晚些時候或2018年初推出第一款產品——一款跨界SUV。沈海寅稱,考慮到現有汽車行業的產能過剩,這款汽車的生產至少在最初階段會選擇外包。
他在簡樸的辦公室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表示:“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由于政府的限購政策,購買汽油車會變得更加困難,而我們的電動車就是面向生活在這些城市的年輕居民。”
他指出:“由于電動車不受限購政策影響,所以如果他們想要購買電動車,那他們就可以立即出手。懂科技的年輕人自然會傾向于電動車。”
隨著道路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問題加劇,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對購買新車施加限制,只能通過拍賣和抽簽來發放有限的牌照。在北京,汽油車每周都會有一個工作日不能上路。而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通常不受影響。
資金雄厚
在智車優行獲得融資之前,另一家中國電動車初創企業威馬汽車(WM Motor)也獲得了大約10億美元的融資,當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市政府。
資金雄厚的其他中國電動車初創企業還有:Future Mobility,樂視的LeSee,蔚來汽車,長城華冠的前途汽車,長江汽車,以及在美中資企業Atieva and Faraday Future。旨在推出全電動豪華車的LeSee在最近一輪融資中籌集了超過10億美元的款項,主要來自包括國有企業和當地市政府的中國投資者。
中國今年1月至9月份賣出大約28.9萬輛包括純電動和插電式電動車在內的新能源汽車。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高級官員,全年銷售量可能會遠遠低于70萬輛的目標。
向自主生產邁進
沈海寅通過在日本創立科技企業實現了資本的初次積累,如今他計劃將公司的目標指向電動車大眾市場,而不是遵循特斯拉的策略——發布的第一款汽車就是超級跑車,以便引起外界對一個新品牌的關注。
他拒絕透露自己的定價策略,只表示,與售價3.5萬美元的Model 3相比,他的汽車將在價格上有競爭力。
智車優行公司內部為旗下第一款汽車開發了電力驅動和智能車聯網系統,而車門、座椅、面板和其他基本配件都外包給了北京IAT汽車科技有限公司。
在未來車型方面,智車優行計劃更多依靠自主力量設計、研發和制造汽車,并且已經放眼全球汽車制造商尋覓人才。
沈海寅認為:“相比較汽油車,電動車沒有發動機和傳動裝置這些復雜的機械系統。所以更容易設計和制造。而且我們認為一個更大的區別將是,這些汽車會具備更多的互聯性和智能性,這些是我們專注的點,并且要超過關注汽車本身。”